前言 就在不久之前,北京又爆发了新一轮的疫情,相关部门立马采取紧急措施,有效地阻断了疫情的传播。 有一些居民在整个五月,甚至做了20多次核酸检测,不少人对此不理解,为什么做了这么多次都不能证明自身安全? 其实,在最近一段时间内,很多地区的人都有同样的体验。就比如深圳地区,虽然目前深圳并没有本土确诊病例,但不少人仍然保持着每天做一次核酸的习惯,现目前防疫措施在不断改进,采样也变得非常简单,采样点设置数量众多,人们可以非常方便地做核酸检测。 阴性的核酸检测报告越来越成为人们出行的通行证,不管去到哪个地区,都需要出示检测报告。现目前,深圳最早开始实现核酸检测常态化,在这之后,很多省市地区相继宣布将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工作。 根据相关统计,这个经济总量占到了去年GDP总量的四成左右,涉及人数达到了4.2亿,也就是说,占到了全国人口的近三成。现在,核酸检测已经成为了防控疫情风险的重要举措之一,这种方式可以让疫情防控变得更加高效、便捷和科学,但对不少地区来说,都是一项非常大的考验。 疫情防控已经进入到了新的阶段,我们面临两大挑战 设置核酸检测点在北京市爆发新一轮疫情之后,各个区立马展开了核酸检测工作,检测次数超过了20轮。 并且在不久之后,就先后公布了百余个常态化核酸检测采样点。与此同时,广州的花都区也添置了专用采样屋。 在具体设置时,也充分考虑到了各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差异和分布特点,并且也结合了交通和场地条件等,进行综合评估。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当地居民可以在步行15分钟的路程范围内到达采样点,并且排队时间也大幅缩小,尽量控制在20分钟以内。 除此之外,其他省市地区相继发布公告,明确指出将要进行常态化核酸检测,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在今年四月时,我国有接近11%的人口,每隔一段时间都会进行核酸检测,而截止到五月中旬,这个数字翻了快要近3倍,达到了29.5%。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在防疫方面总结了很多经验,核酸检测已经是日常的必备手段之一,那我们又该怎样进行全球性防疫?最大规模地实施核酸检测是有效手段之一,这可以将传病毒的传播速度放缓,阻止疫情的大规模扩散。 医保不会报销常态化核算检测费用虽然从目前来看,核酸检测价格在不断下降,但如果要实行常态化核酸检测,将会带来大量的经济损失,因为这不是短期的,人们的固定开支因此加大。 有相关人士做了研究,在进行定期大规模检测之后,一些富裕城市的相关支出费用可以达到GDP总量的0.2%,但这和隔离封锁措施比起来,还是会好上不少。 在新常态之下,相关部门要求,各地的核酸单检价格每人每份不得超过16元,多人混检的每份价格不得超过5元,如果相关部门要进行大规模筛查,那么此时的多人混检价格每人不得超过3.5元。虽然价格已经作出了大幅度下调,但总体花销费用仍然庞大。 根据相关统计,截止到去年,河南的常住人口在万人左右,如果按照每月15次的全员筛查频率,并且单人格在3.5元左右来计算,那么在一个月之内,河南省就需要花费52亿元左右来进行常态化核酸检测,全年的费用在亿左右。 要知道,去年河南省的财政总收入也只在元左右,也就是说,光是核算检测费用就占到了全年财政收入的近10%。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常态化核酸检测被排除在医保报销范围之外,相关部门不再提供免费的核酸检测,因为各个地区的财政压力非常大,如果在短期内实行还好,但一旦常态化,基本都会不堪重负。其实那些第三方检测机构也不一定是最后的赢家,现在检测成本在不断下降,他们也被迫走起了薄利多销的道路,利润空间在不断压缩。 在实施常态化核酸检测之后,检测人员的工作量不断加大,想要提高效率,必须增加更多的医护人员,但在短期之内,培训合格采样人员非常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很难保证能够采样到位,检测的准确性也难以保证。 结语但是现在有些团队正在加班加点地研发新型核酸检测试剂,增加核酸检测的准确度。与此同时,目前已经成功研发机器手臂来进行无人操作采样,相信随着这种机器人的普及,采样效率将会大大提高,这也可以大大减少固定采样点建设。 今日话题:“疫情”时期,核酸检测“常态化”,我们将会面对什么“挑战”?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l/pgzl/776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