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5/9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红棉古树青云桥,小巷深处人家绕。书室栉比入塘影,渔樵耕读一梦遥。”诗句中描述的粤韵古意之地,正是位于广州花都区炭步镇中部的塱头村。▲塱头村岭南特色(袁建昌摄)作为广州两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塱头村是广州现保存规模最大的、极具岭南特色的广府古村落,距今已有余年历史。这里保存着完整的明清青砖建筑座,村中有30多座祠堂书室连绵多米,与古民居一道,组成了占地约6平方公里、气势恢宏的古建筑群,堪称岭南宗祠与民居博物馆。古村始于南雄珠玑巷单姓血缘村落体现家族传承根据塱头村的黄姓族谱,村民奉北宋末年的黄居正为始祖。黄居正生于北宋末年,娶妻米氏,宋孝宗淳熙二年(年)他被钦点为武状元,后升任礼部尚书。他为官清廉,秉公办事,后被奸臣陷害,举家迁至南雄珠玑巷避难。此后族人又从南雄珠玑巷迁至广东各地,至第七世祖黄仕明迁至广州花都此地立村。▲塱头村(何冠民摄)在村中经纬阁门楼,陈列着村中先祖的事迹。其中,对塱头村影响最大的先祖分别是第七世祖黄仕明、十四世祖黄皞和二十二世的黄谷诒。相传,第七世祖黄仕明之所以选择此地建村,还有一段故事。当时,黄仕明与一风水地理师相熟,对方指点黄仕明得到塱西头这一风水宝地,说:“那里南有泽地,北有土岗,将‘朗’加‘土’字为‘塱’,去‘溪’字留‘头’字,居屋建于岗头临水之边,意为‘头啖汤’,就叫‘塱头村’可也”。黄仕明听后举家迁居到塱头,不久家族人丁兴旺,未出百年,建起住宅十多座,垦田近千亩,开泽地数十亩为鱼塘,修路十多条,塱头村初具规模。▲塱头村建筑十四世祖黄皞冒死赈灾,木鹅圈地的故事同样广为流传。相传,皇帝曾赐他一只木鹅带回家乡,准他将木鹅放到河中,漂流三天,漂流到哪里,两岸边的田地便归他所有。黄皞不忍占百姓太多土地,于是暗遣小孩潜水把木鹅引入到一口塘中停下。到二十二世的黄谷诒,他已是清朝花县十大富翁之一,他不恃财气傲,乐善好施。族谱载:“道光年间,赤地千里,灾民无数,黄谷诒带头捐出大量金银给朝廷赈灾。”道光皇帝得知后,封他为员外郎、奉直大夫。广州现存规模最大的古村落“梳式”格局气势恢宏塱头村外围的水系发达,紧依南粤珠江流域巴江河畔,村子四面湖泊、水塘环绕,周围有着大片平坦的农田,黄氏祖祠中的楹联“之水绕门前千顷汪洋泽远,丫山环座后双峰矗峙灵长”,准确生动地描述出塱头村的格局。更让人觉得震撼的是塱头村古建筑群,座古建筑占地约6.26平方公里,尤其是从村前广场放眼望去,18座祠堂、书室一字排开,气势恢宏。以村面建筑为统领,每一座祠堂和书室后都对应着一列民居,这些民居院落南北向沿巷道整齐排列,由东往西。横向的祠堂建筑与纵向的民居建筑共通构成了岭南古村落典型的梳式布局。▲秀美塱头村(梁向前摄)从祠堂、书室之间转进古巷道,还没进巷口就发现“大有门道”。炭步镇旅游管理办公室的资深讲解员龙倩玲告诉记者,塱头村旧时每个巷口都有门闸,入夜会放下门闸,巷子内部可互通,但外人却进不来。如今,在巷口的石阶上仍可看见“天圆地方”的门闸痕迹。不仅如此,不少巷口还张贴着红色楹联,上书“某某联婚”。龙倩玲说,村中只要有嫁娶喜庆,即使已经搬走,村民也习惯将楹联张贴在巷口。▲小孩为老人送东西(来源广州日报)龙倩玲告诉记者,塱头村的建筑精妙还不止于此,在建筑面首尾各主要出口都有一座更楼(门楼)与青砖墙相接,与风水塘及周边水体围合成弧形防御结构,结合封闭的巷道、内敛的建筑形式,形成了粤中传统民居特色的防御系统。“其实就像我们现在的小区管理,门楼就是站岗放哨的地方,平常有人值班,万一有贼人进入,就会敲锣打鼓通知村民。”孝文化历久弥新长者居所石阶最高在塱头古村,孝文化的传承历久弥新,村中保留着许多与敬老传统有关的民俗活动。走进村中清道光年间建造、二十二世的黄谷诒曾居住的“积墨楼”,他与儿子住在分巷而立的八间大宅中,其中一边是镬耳屋,另一边是普通的人字屋。龙倩玲解释,从前建筑格制分明,有功名的儿子才能住进镬耳屋,经商的则住在人字屋,而在大宅上的青麻石同样有讲究。“每间宅子的青麻石高低不同,寓意长幼有序,父亲居住的青麻石石阶最高,有2.2米。”▲塱头古村建筑(刘康摄)村中老人介绍,塱头村黄氏族人有几大传统祭日,清明节是大祭,重阳节则要祭拜第一世祖黄居正的夫人米氏太婆的衣冠冢,另一个是农历七月廿全村黄族人祭拜立村始祖黄仕明太公墓。他们还称这天叫“吊鸭节”,因黄仕明太公是养鸭高手,“爱屋及乌”,连鸭也要吊唁。街巷可见诗韵书香十八巷房头皆建书室塱头村是珠三角地区著名的“进士村”,村民历来尊师重教,崇尚“耕读文化”,信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传统价值观。之所以被称为“进士村”,源于塱头村历史上共有70人高中科举,共有秀才50人、举人7人、进士13人。在村中,“七子五登科”“公孙八科甲”“父子两乡贤”的故事广为流传。黄氏祖祠楹联上“公孙八科甲,父子两乡贤”,说的是黄皞严教七子,其中有五子科举得举人、进士。后来黄皞和第五子黄学准为国为民做了许多好事,又得皇帝赐给“乡贤”之称。因此有“公孙八科甲、父子两乡贤”的美誉流传至今。▲塱头古村(来源网络)云伍公书室、谷诒书室、文湛公书室……在这里,与其他古村落最大的不同,就是处处见书院,处处闻书声,处处飘书香,这些首尾相连的书院,是村中尊学重教历史的最好见证。“以前每一列住宅的房头都会建一间书室,再请老师来教育村中孩童。”龙倩玲说。可见,村民有了钱,除了修祠堂,就是盖书院、书屋。于是,这个余人的村子竟然保留着30多座书院、书室。▲朗头村里的读书郎(和匀生摄)不仅是书室,塱头村一共有18条街巷,每条街巷的名字都出自古诗词,相当有文化味,被称为18礼(即中国传统的18种礼仪)。来源:广州日报、今日花都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l/pgzl/7914.html
------分隔线----------------------------